找到相关内容70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见山只是山”——不立文字与禅形上美学的终极关怀

    就是回归个体的纯粹直观,超脱于分析性与理论性,就是老僧三十年后所悟“见山只是山”的境界,运用这种否定式的辩证,发掘直观直觉的玄妙大用,正是公案禅的方法论,乃“由定生慧”最鲜活生动的说明。这种世界、...超脱和富于形上意味的追求[23]。  六 结语  禅关心著人类最初本真的心灵状态,通过“不立文字”的主张,以世界、回   [21]宗白华,《艺境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7年版,页156-157。...

    曾议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45840392.html
  • 佛教的特质是什么

    ──无常故。如长江后浪推前浪,世上旧人换新人,时间相续不断,世事苦无常,从无常的相续中,我们可以看到。   2.从循环假看──因果故。宇宙万物,世间诸法,皆离不开因果的法则,因为果,果...灯光的亮度没有标准,先蜡烛光以为很亮,再看电灯光则觉得烛光不够亮了。又如乘坐交通工具,汽车、火车、飞机,本以为汽车很快,与飞机一比较就变成慢了,所以世间上的各种事物,从其无标准的相状上,也可知道是。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949284.html
  • “见山只是山”--不立文字与禅形上美学的终极关怀

    悟“见山只是山”的境界,运用这种否定式的辩证,发掘直观直觉的玄妙大用,正是公案禅的方法论,乃“由定生慧”最鲜活生动的说明。这种世界、回归天地的扫相功夫,却直接导致对佛性我与个体直观体验的强调,如...,以世界、回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[21]宗白华,...

    曾议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0551881.html
  • 澈见本心(1)

    其名(表相)非转其体。   实相是心与境各自如如。   故只要认知正确,则心境自如如。   有言:“既知内想及外境都是生灭性,  修法就是观这两种生灭相,  淡、无,  使它不致于干扰你,这...无,使它不致于干扰你。   不能空谈什么成就后,  就能圆满大义、大仁、大爱、大孝等,  这些毫无实际的幻想,  更不能离开世法而空谈佛法。   然而,世尊又是如何教导众生不被外境所转呢?   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256667.html
  • 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

    自己或他人感受到痛苦。如果能从缘起性的道理来认识,就会知道眼前的一切为假有的、暂时的,皆为我往昔所造诸善、恶业所感,如果能看透、了,就会放下“我”,“我”能放得下,就是“无我”,就能解脱。   ...离不开的。因此,解脱道就是灭苦之道。   佛认为一切事物——从宇宙到人生的一切——的产生与散灭,都是依“缘起性”原则而现,“缘起性”是究竟的真理。人们只所以觉得有种种痛苦,究其原因实是由于不解...

    林克智

    |人间佛教|净土|菩萨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18400119657.html
  • 宁铂出家,可惜还是可喜?

    都是人生的负担,只有一切,把这些彻底放下,才能免受伤害。 附录  神童宁铂出家   摘自《神童宁铂出家》南方周末 2006-6-3 李海鹏   7月1日上午,那些穿着短裤和...观念上,他也确实觉悟了。宁铂坚持认为,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,应任其自由发展,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。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:不以自我为中心,要真正地去爱人,关心人。这也是他与前妻发生冲突的地方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出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07043929032.html
  • 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

    ;…,使自己或他人感受到痛苦。如果能从缘起性的道理来认识,就会知道眼前的一切为假有的、暂时的,皆为我往昔所造诸善、恶业所感,如果能看透、了,就会放下“我”,...”原则而现,“缘起性”是究竟的真理。人们只所以觉得有种种痛苦,究其原因实是由于不解缘起性的道理之故。由于这样,就认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,也难辨事物的真相,结果把...

    林克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43739621.html
  • “诗意的栖居”与禅的自在

    ,万事大处一切皆相,无有不可超脱者,但具体实事须实办,须认真精进求是,修炼足够高的求是之法、求是之智。这正是佛家更为精深博大的智慧。佛陀认为:“烦恼即菩提”,人生就是在不断经历体悟烦恼、超越烦恼...

    杨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5242531.html
  • 佛门七观利和谐

    主张悲悯忍让。《中阿含经》说:“如果用争斗去平息争斗,那么争斗始终无法停止,而只有忍耐才能制止纷争,这是至高的法则。”佛门的忍辱并非是软弱,而正是一种慈悲,也是一种后的不屑,“冤冤相报何时了,大肚...有为者;佛者,圣人之大无为者也。有为者治世,无为者治心。”[3]也正如赵朴初会长曾说过的:“佛法博大精深,佛教的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的世界观,缘起性、如实观照的认识论,无我利他、普度众人的人生观,...

    姚南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2160240.html
  • 论《坛经》的心性修行说

    分别智的。换言之,在真如缘起说的基础上吸收宗的修行方法。从所依经典的角度来讲,把《涅架经》的性宗形而上学与《金刚经》的五分别智通过能所为一的理论融和一体。  总之,惠能是在有上的。心性论是有宗,...但是真正使人感到高深莫测,无所适从的地方并不在此,而在于《坛经》的思想体系。若将大乘佛教理论大略分为两宗,则为宗与有宗。再将有宗细分之,则为唯识宗与性宗。总之,大乘佛教理论体系有空宗、有宗(唯识宗、...

    [韩国]徐大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765737.html